中国福州,bake cheese tart,去纹身
清代画家陈尹画作
如果古人也刷朋友圈,他们会分享点什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艺文丛刊”给出一种答案。最近,这套丛书的第二辑刚刚推出。
>
正在宁波举行的第二届浙江全民阅读节的秋季图书馆配会上,“艺文丛刊”的第二辑11月18日这一天就订出去300多册(套装和散本都算一册),达到了4万多码洋。
“艺文丛刊”中,多是江南生活,写作者也不乏江南人士。这不是巧合。自宋代开始,江南经济的发展,到明清,已令此地的精致生活十分流行。
构建最有品位的古人朋友圈之时,又把最有品位的古人拉进今天读者的朋友圈。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胡小罕说,“艺文丛刊”的出版初衷就在此。
历朝历代“朋友圈”作品搜集,必须秉承这样的标准——他们是一代文艺风气的开创者、传播者,也可能是思想潮流、艺术流派的“群主”。
这一点,体现于“艺文丛刊”的编排当中——
第一辑把《东坡题跋》与《山谷题跋》安排在一起,可以来品味宋代文人最高格的“苏黄”风流;把《王右军年谱》与《颜鲁公年谱》这两位晋、唐书法大家合在一本书里,便于看到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王羲之创作《兰亭序》时是48岁,而有“天下第二行书”之称的颜真卿《祭姪稿》创作于50岁。书家大家风格的形成脉络清晰可见,对于今天的书法爱好者和有理想的书法家来说,是有震动的。
这套丛书,可以看到《黄公望集》《倪瓒集》《吴镇集》,而《王蒙集》后续也计划推出。绘画史上“元季四家”的文集将得以系统地整理出版。“如果与把它们与浙江大学出版的《元画全集》对读,相信一定能相映成趣,了解更多惊世之作前后的故事。”胡小罕说。
其间,还有文人交往的玄妙。如清代杭州有一个以丁敬、金农、厉鹗为核心的文人圈,读《丁敬集》《金农集》《南宋院画录》《南宋杂事诗》等,合观他们的诗文,可以得知他们在金石书画方面有许多共同的审美倾向,以及对杭州的南宋掌故遗迹同有的浓厚兴趣。
时常,我们在博物馆、美术馆,面对从前的器物与艺术作品,常不知它好在何处?它有怎样传承的人文脉流?古人这些纸面上的“朋友圈”文章,或许会告诉我们答案。
中国人生活美的追求是非常坚持的,因而,胡小罕说,尽管今天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进入都市生活环境,那些明显带有农耕文明的生活趣味,依然有它的生命力。
的确,在“艺文丛刊”的《长物志》《清天清录》《南宋杂事诗》《装潢志》《饮流斋说瓷》中,我们可以读到自然与器物之美。它们与当下生活,密切相关。
http://www.hzdite.com/qichexiaofei/74203.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