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城市歷史文化全國專家研討會在漢舉行
3月24日,由武漢市人民政府主辦,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組織召開了“武漢城市歷史文化全國專家研討會”,會議邀請了文化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等國內8位歷史、規劃、文化、名城保護、社科等領域的知名專家與會。專家們研討了武漢在中國城市發展史、文化發展史中的地位,總結武漢歷史文化的主要特點,并對武漢規劃展示館城市歷史展區展覽大綱進行了論證。胡立山、劉英姿副市長出席會議。
本次研討會上,市領導指出,武漢是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城市演進歷史和都市格局舉世少有,多元并蓄的文化特性十分鮮明。隨著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復興大武漢”的奮斗目標,和彰顯歷史文化名城新魅力,努力建設文化強市的要求,歷史文化在武漢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城鄉規劃必將在其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規劃展示館要全面展現武漢精神文化特質以及城市的歷史成就和豐富遺產,為促進城市發展建設和更好地實施規劃、建設新武漢提供助力。
李孝聰:要把武漢放在世界城市文明發展的大背景下來考慮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武漢規劃展示館有利于充分展現城市文化的特色,有利于增強市民的歸屬感和自豪感。武漢城市文化特色中有豪爽、熱情、敢于創新、敢為人先的精神,這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內涵,城市規劃展示館應該要能夠讓人感受到社會的和諧、誠信、責任、尊重、公正和關懷這種氛圍,這是城市文化的理想。
規劃展示館和市民之家一并建設令人耳目一新,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文化項目。其建設有利于城市規劃在陽光下運行,保障市民和社會民眾對于城市發展的知情權、監督權、參與權和受益權。規劃展示館應該體現武漢的城市性質、城市精神和文化底蘊。武漢是一個城市文化發育非常成熟,歷史積淀非常深厚,城市文化十分突出的城市,城市規劃建設應該突出高尚的品位,避免城市面貌趨同,淪為一個平庸城市。我們在城市建設中規劃的努力隨處可見,在城市規劃展覽館中,需要讓市民感受和了解市規劃和他們現實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
關于武漢規劃歷史大綱,要突出武漢歷史變遷的關鍵節點。比如北京的規劃展示館,就只突出了幾個關鍵節點,一是人類50萬年歷史,二是3000年文化城市建設歷史,三是北京800年都城建設歷史,四是人民首都,重點非常突出。武漢城市歷史大綱也突出了四個時代,要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凝練,進一步突出主題,凝練重點。我覺得武漢在近代史上的作用,很多重大事件的發生,比如辛亥起義、中共召開五大、武漢會戰等等,用商業都會這個概念是涵蓋不了的,而這一階段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的文化創造、重要的歷史人物等都需要更進一步強調、凸現。春秋時期楚文化、刺繡、詩學、哲學等重要的文化創造,這些燦爛文化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對于我們今天城市形態,對于我們城市精神,有重要影響的。(單霽翔文化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原國家文物局局長)
武漢與北京很不同。北京的特點,是秩序、是制度,因為他是封建王朝時代的城市;而武漢的特點,是動。因為水是動的,是水帶來了武漢城市發展的動因。
要把武漢放在世界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下來考慮。城市自然環境演變和人文歷史發展的脈絡要清晰,城市發展的動力要明確。武漢是世界罕見的三位一體的大城市,但是在歷史上武昌、漢陽、漢口不是三位一體的。盤龍城當時應該是南方早期的華夏文明和中原的華夏文明結合產物。從春秋戰國到唐朝,武昌、漢陽是軍事據點。城市功能是單一的。區域中心的出現,應該是宋代以后,元朝開始把渡江點確定在武昌路這個地方,成為從北到南交通的要徑,形成整個長江中游的區域調控中心。在古地圖中,漢口在明代以前就已經出現了。
應該將對武漢城市發展有影響的事件和人物進行展示,如平漢鐵路的建設與拆除、黃鶴樓的幾興幾廢,牛僧孺給城墻包磚、張之洞修建張公堤等。城市不同階段、不同分區、不同的功能產生不同的街區建筑,應以此來把握城市發展的歷史脈絡。(李孝聰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歷史地理與古地圖研究中心主任)
馬敏:結合地方特色和國際視野,突出武漢自己的特點
從歷史的高度看,武漢真正最重要的發展時期是明清時期,尤其是從清代以后成為商貿重鎮的時期,具體講就是1861年開埠以后,其次是張之洞主導的洋務運動時期,這一階段,武漢近代工業的格局基本形成,包括漢陽鐵廠、兵工廠等,還有輕工業、重工業基本形成,武漢的聲譽僅次于上海。
關于城市特色,應著力突出武漢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大”,即“大江”、“大河”、“大湖”,以及宏大的城市格局(三鎮鼎立);再有就是大氣魄,是首義之城,敢為天下先,九省通衢,中部支點。此外,武漢的水文化也是重要的特色,武漢城市的形成就是沿長江而建,武漢在發展過程中既和水不斷地抗爭又與水共依共存。(馬 敏 華中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王景慧:體現歷史名城保護特征,重點展現武漢城市整體格局的保護
馮天瑜:中西并舉 凸顯武漢近現代大都會的基本文化元素
歷史文化名城制度是我國獨有的制度。1967年英國的城市文明法里對約克、巴斯提出了保護要求,意大利提出對威尼斯古城等的保護。中國建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是在改革開放的大規模建設時期提出,為了協調在城市建設中新項目和城市的歷史文物之間的矛盾。梁思成先生曾經對北京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提出過四句話:不要整舊如新,而要整舊如舊;不要返老還童,而要延年益壽。
城市規劃展示館需要有一個實物的體驗,首先要有歷史照片,照片明確的說出了時代和地理,什么時候拍的,最好有這個歷史時代照片和現代照片的配合,這樣就可以看出歷史演變的步驟。比如說武昌城,武昌城現在只有兩門,如果在展覽里,有意識的把所有的片斷搜集起來,也會給別人提示一個全部,給人一個比較深刻的印象。歷史名城保護要給后人進一步挖掘、研究提供條件,提供了解歷史信息的可能。真實的遺存,可以激勵我們的心靈,更深刻的來提煉內心的精神。
展覽的作用,對市民來講有一個宣傳,產生熱愛家鄉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另外也是展示城市的規劃工作,宣示規劃的行動綱領。比如08年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條例,提出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內容,歷史名城整體保護的含義不是保護全體,也不僅是里面的一個個文物,而是保護歷史的格局、傳統的風貌、保護空間尺度和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觀和環境,這就是和國外很不一樣的保護內容。比如說武漢三鎮的歷史關系、長江關系、龜山、蛇山造成兩城的關系。就一個城來講,武昌城的城墻的一些關聯關系,雖然不像北京或者蘇州那么完整,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歷史的片斷中勾畫出一個輪廓,這個恰恰是一個文化的價值。(王景慧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工,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學術委員會主任,原建設部城市規劃司副司長)
武漢從古代到近代到當代的特點是它的自然風格和地理環境。武漢是一個山水城市,尤其要突出水,它有兩江交匯,非常壯闊,有著極大的氣魄。一些外國朋友到了黃鶴樓,無不極力贊嘆這個城市的氣魄,江漢朝宗(大海)的氣勢,像這樣自然稟賦的城市,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再就是百湖之城,淡水絕對是最重要的資源,是一種文化、一種文明,所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在上個世紀末對世界城市做了評估,提出了十個最有發展潛力的城市,武漢在列,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區位優勢和水資源豐富。武漢作為近現代的工商業大都會、武漢近現代的大都會文化,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基本文化元素,要充分的展示出來。武漢在中國整個現代社會文化轉移的過程中處于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是中國近代工業、近代工商業、近代文化教育重要的發祥地之一,這些特點都應該彰顯出來。(馮天瑜武漢大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歷史學會會長)
曾成貴:突出敢為人先,不斷追求卓越的主線
武漢精神“敢為人先,追求卓越”,是在武漢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凝聚下來的一個精神力量。因此我們要弘揚城市精神,規劃展示館應自始自終突出這個主線。
武漢城市的發展歷史需要抓住三個環節,第一個是武漢城市的起源及武漢在全國城市中的地位。第二個是要體現近代歷史社會的轉型——新政,從開埠到晚清,這是在武漢城市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歷史轉折時期,講到近代中國都要講到武漢市。第三個是講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現在正在建設中部中心城市,并邁向國家中心城市,湖北省按照中央的要求,打造中部支點,中部支點很大一部分在武漢市,叫支點武漢,龍頭武漢。
(曾成貴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研究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朱士光:重新認識盤龍城的歷史地位,高度展示武漢的城市特點
羅世平:市民文化是城市基礎性格的主體
應該進一步深入研究解決好武漢城市發展史上“三定”問題。第一個是盤龍城、卻月城、魯山城、夏口城的定性,盤龍城發掘有宮殿遺址,出土了高規格的青銅器,容器、酒具等等,應該定性是商代南方的一個都邑,武漢城市之根;卻月城、魯山城和夏口城不僅是軍事城堡,應該是武漢最早的郡縣治所。第二個是要確定卻月城的位置,應該在龜山漢水北岸。第三個是要確定漢水入江河道的走向。
總結武漢的自然特點可以從宏觀地理形勢和微觀地理條件兩方面來考察,前者可以用“江漢匯合處,九省通衢地”兩句話概括,后者可以用“濱江傍湖,丘崗起伏,池沼星列,濕地廣布”來概括,我認為武漢城市的特點應該是“兩江匯合處,三鎮鼎足立,氣勢天下雄,格局世上稀”。(朱士光中國古都學會名譽會長,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變遷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對武漢的建筑,應放在美術史、建筑史的格局里去考慮。如武漢的租界建筑,是19世紀西方建筑的一個移植。江夏的民居建筑,是適合這個地區氣候環境的一個民居建筑。在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初,普遍存在于武漢的民居也是一個標本。這些標本對我們城市的規劃和單體建筑的風格,值得我們很好地加以研究和展示。對武漢三鎮規模形成過程中的一些事和人,應該給予一定的重視。比如市民階層,跟商業文化、跟碼頭有關的人群是這個城市的基礎,是形成城市性格的主體。他們在各個時段的存在方式,是城市性格的非常重要的點。此外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革命文物、重大歷史世界發生地和文化教育,與城市的關系應展現,如中國最早的現代藝術教育,除了蘇州就是武漢。(羅世平著名美術史評家,中央美院美術史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