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兒童節當天,青山江灘一期將正式迎賓,作為我市首段生態緩坡式堤防改造工程,青山江灘從堤身設計到硬件設施,都好似“會呼吸”。
開敞親水,打破江、灘、堤、城界限
武青堤堤防江灘位于青山區,起于二七長江大橋旁的羅家港,止于天興洲長江大橋下的武豐閘,全長7.5公里,灘地面積110公頃,相當于154個標準足球場的大小。即將開放的一期工程位于羅家港至建設一路間,全長約2公里。
從青山區建設一路至臨江大道,沿線已建成的青山江灘一期,完全不見舊式江灘特有的廂式擋水墻,而如起伏有致的綠色屏風,緩坡之上綠草如茵,且每隔50米至100米,就有一條人行步道,可直達堤頂。此外,沿線還設有至少10處殘疾人通道。
市防洪勘測設計院副院長孟建軍介紹,設計青山江灘時,就有意識地弱化甚至打破江、灘、堤、城之間的界限,讓它通透、開敞,成為“會呼吸”的江灘。為此,取消擋水墻,改以生態緩坡,削坡、整形,新辟21米高程親水平臺,既拓寬了防洪斷面,減輕了防洪壓力,同時讓市民擁有更多親水、戲水空間。
梯形坡面繁花似錦
走上堤頂,極目四望,開闊的江面一覽無余。21米、25米高程的親水平臺及30米高程的堤頂,共同構成梯級地形。一路走來,伴著江風習習,海棠林、櫻花林、紫薇林、山茶林等搖曳多姿,格;、美女櫻、金雞菊等數十種植物繁花似錦。家住紅鋼城的曾女士昨日按捺不住,提前來江灘“嘗鮮”,她感嘆,過去這里就是一片荒地,現在真是太漂亮了。
市水務局堤防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保證堤壩能有效“呼吸”,深根性植物在一定坡面范圍內被禁種,而選擇了以上林木代替,在保證大壩安全的情況下形成了大片花海,豐富了季節色相。
江灘建設首次實踐“海綿城市”理念
在開敞、親水的同時,青山江灘還打造“會呼吸”的硬件設施。在江灘,除了一條應急防汛通道、三大親水平臺、兒童游樂場及健身場地外,整個江灘極少見硬化道路,也未見水泥管涵,改以土坡、林地、草坡、透水地面、木制棧道為主。其中,一條長約1公里的生態草溪,更是起到匯集雨水、自然過濾吸收的作用。
業主方武漢水資源發展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傅明貴介紹,這是“海綿城市”理念在我市江灘建設中首次實踐,這種設計能提高綠地、道路、水系的雨水吸納、緩釋功能,使地表像海綿一樣,持續性吐故納新。
4年內一條綠道串起7景
未來2至4年,青山區將形成環繞南干渠游園、青山江灘、青山港、楠姆河、青山公園、楊春湖公園、東湖的綠道。屆時,騎上一輛單車,不僅飽覽美麗江景,還可以穿行紅房子、參觀武鋼博物館,領略青山獨特的工業記憶和文化。
青山區相關部門表示,全區功能分區明晰,東部為工業區,西部20平方公里為人口稠密的居住區。未來,隨著已建成和在建公園的不斷亮相,該區最終將擁有約6000畝綠地,達到全市領先水平。